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

日期:2005-04-08 00:00:00 来源:​金华开发区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围绕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保持与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步进程,是金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特制订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现实条件

    (一)制造业基础和发展环境

    l、制造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制造业快速崛起,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基本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有力促进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制造业是推进工业化的主导力量。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达到5.55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68多亿元,工业增加值33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688家,工业总产值474.9亿元。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的96%和96.2%。

    ??制造业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支撑。我市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形成了新的大面积的城市工业功能区,构筑了城市化的产业基础。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成为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吸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深刻改变了城乡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

稳定和发展。

    ??制造业是推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2002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5%。1979-2002年,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7%,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出3.7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份额的47%来自制造业。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为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7%。在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全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提前实现小康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2、制造业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优势。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培育专业市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建设工业园区等机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并逐步形成五大区域特色优势:

    ??特色产业优势。全市现有工业总产值超5亿元的特色产业集聚地33个,其中超15亿元的18个、超30亿元的9个,实现年产值600亿元以上,出口交货值16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60余万人。初步形成了颇具发展前景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群;极具市场活力和影响力的小商品、五金制造产业群;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医药化工产业群;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子材料产业群;富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群;具有一定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建材产业群。这7大产业群的产业基础较好,2002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318亿元和利润16.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66.6%和67.2%。

    ??专业市场优势。金华是市场大市,全市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7个,其中超10亿元的有3个。中国小商品城年交易额连续12年雄居全国8万多个集贸市场榜首,成为“华夏第一市”;中国科技五金城促进了传统五金产业的提升,金华已成为“中国出口工具生产基地”;金华商城、浦江水晶城等一批专业市场也颇具规模。依托专业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市场规模和拓展市场空间,工贸联动、流通先导的特点较为突出。

    ??园区建设优势。依托城市和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条件,金华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工业园区化战略,园区建设为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优化构筑了重要的创业平台。到2002年,已累计开发8l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77亿元;人园企业4800家,区内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1亿元,税收8亿元。

    ??要素供给优势。特殊的丘陵地理构造,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发达的民营经济,民间资金相对充裕;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技工培训,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源条件较好。在要素供给优势支持下,制造业投入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以来,全市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30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重点项目156项,投资额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

    ??区位交通优势。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通向南方和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浙赣铁路横贯全境,金温、金千铁路在此接轨;杭金衢、金丽温、甬金、杭新金、金台、金临、诸永等七条已开通、已开工建设和已作前期规划设计的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有2条国家级光缆和6条省级光缆,信息传输交换能力全省第二,为浙江中西部和闽浙皖赣交界地区的信息中枢。

    3、形成了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培育先进制造业,把兴工强市(县、区)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并已形成共识,集中精力抓工业经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大幅减少审批事项和简化办事程序。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大、导向明、效果好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合力兴工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二)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经济总量不大。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为5.6%,居全省第7位。31个行业中,除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占比在10%以上,且有一定优势外,其余均偏小。

  ??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三个并存”:一是大量较传统的产业与少量高新技术产业并存;二是低水平加工业比重过高与高加工度产业偏少并存;三是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足并存。七大产业群中,缺少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名牌产品比例偏低,多数中小企业属于进入门槛较低、产品易于模仿的行业,普遍不具备非价格竞争优势,面临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巨大压力。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具备生产能力,但没有形成开发能力;多数企业只是加工厂或组装厂,没有成为创新主体,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多数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装备现代化程序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低,许多企业采用家庭作坊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粗放,优秀人才不足特别是企业家资源不足,成为制约企业扩张的重要瓶颈。

    ??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多年来,相当部分企业实行的是高增长、高消耗和低效益、多污染的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承受较大压力,推进工业化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大量企业散布在农村,造成工业污染源多且面广,治理难度大。土地有效利用率不高,工业园区布局不尽合理,投资

密度、技术密度和经济密度有待提高。

    总的说,金华制造业生产力所体现的先进性还不够,工业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经济总量、质量与工业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水平相差更远,必须奋起追赶。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总署

    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力军,是城市化的主要支撑,是建设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指具有先进的生产力和优化的产业结构,在地理上集中和空间上集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中心。它具有规模性、先进性和带动性三大特征。所以,从金华实际出发,实施省委、省政府的战略举措,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金华市在本世纪初战略机遇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实施这一战略任务,对于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融人上海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紧跟全省步伐、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国内制造业先进地区为赶超对象,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浙中特色优势产业群,支撑浙中城市群发展,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走出一条具有金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全市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

    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浙中城市群为依托,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群,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1、战略机遇期的总目标

    ??到2010年,以打造浙中汽车城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壮大中国小商品制造中心和中国五金制造中心,逐步形成五大国内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群和一批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区,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金华制造业在浙江的地位明显提升,将金华培育成全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

    ??到2020年,通过“调整、集聚、改革、提升”和统筹协调发展,使金华成为上海经济区南翼的重要工业基地。

    2、到2010年的具体目标

    ??制造业规模。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2002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全部工业增加值8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制造业水平。主要行业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上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争创国家级名牌(驰名商标)产品10个,省级名牌(著名商标)产品100个,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明显提高,有30个以上优势产品的销售量列全国第一。全员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制造业集聚度和外向度。以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为重要载体,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入260亿元,人园企业净用地平均投资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亿元以上,建成区达产期综合平均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亿元以上,园区工业销售产值和税收均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0%以上。制造业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0%以上;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利用外资达50%以上。

    ??制造业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制造业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为增强。进一步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流通现代化,支撑浙中城市群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更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制造业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有效控制工业污染,发展生态经济。

    (三)区域构架和产业群发展重点

    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产业群提升和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结合起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构筑产业群优势。

    1、区域构架

    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将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建设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浦江、永康??武义三大城市群组团的构想,重点开发杭金衢、金丽温和金甬等高速公路沿线区域,建设三大产业带。

    一是金兰产业带。主要由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西经济开发区,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兰溪经济开发区和轻工工业园区及燃煤电厂组成,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医药化工、食品、能源、建材及新兴产业。

      二是义东浦产业带。主要由义乌经济开发区和义东北经济开发区、东阳经济开发区和横店工业区、浦江经济开发区和中山特色工业园区、金三角经济开发区组成,重点发展日用小商品、服装、磁性材料、工艺品等。

    三是永武产业带。主要由永康经济开发区、五金产业园和武义经济开发区、五金机械工业园区组成,重点发展汽摩配、五金制品、文教用品等。

  2、产业群发展重点

重点打造“一城、两中心和五大产业区”:

    (1)一城:浙中汽车城

    汽车制造业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金华汽车产业群正在崛起。按照“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错位竞争、跨越发展”的思路,建设浙中汽车城。充分利用国际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加强与德国MAN集团、NEOPLAN公司、ZF公司和万向、吉利集团等国内外汽车制造公司的合作,以专用汽车制造为重点建设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对现有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群。重点发展以尼奥普兰为龙头的豪华大客车、豪华大吨位货车和轻型轿卡、农用运输车及摩托车等系列产品。引导市区及永康的机械行业为汽车制造业配套,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以金兰、永武产业带为主体,实施

工贸联动,培育汽车交易市场,做大浙中汽车产业。

    (2)两中心:中国小商品制造中心和中国五金制造中心

    ??中国小商品制造中心。以“中国小商品城”为主要依托,在打造国际商贸名城的同时,打造国际小商品制造中心。充分利用“华夏第一市”的市场功能,发挥市场大、资金足、机制活、信息灵的优势,做专、做精、做特小商品。在巩固国内市场强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小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在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和供应能力。

    以义东浦产业带为主体,着力发展针织服装、文教用品、工艺品及日用生活品等系列小商品。

    ??中国五金制造中心。以“中国科技五金城”和五金产业群为依托,做大做强金华“中国出口工具生产基地”,着力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走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取得美国UL、德国CS、欧共体EMC/CE等国际安全认证,形成多品种、多规格、系列化的五金制品,占据五金产业链的中高端。

    以永武、金兰产业带为主体,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工具、五金工具、工量具、园林工具、日用五金、衡器、锁具、防盗门、精密刀具等五金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保持和提高五金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规模在全国领先地位。

    (3)五大产业区:医药化工产业区、食品制造产业区、电子材料产业区、建材产业区和新兴产业区。

??医药化工产业区。以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现代中医药和氟化工、涂料等产品为主导,发展医药和化工产业群。

医药行业坚持仿创结合、逐步提高创新能力的方针,在改造提高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品种的基础上,以化学原料药为基础,天然药物为特色,新型制剂为突破口,优先发展半合成抗生素,大力发展配套的医药化工中间体,重点支持植物提取药物,综合利用中药材资源,积极开发各类新型制剂和生物技术产品,努力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药品,推动新型生物及化学药物产业化。以金兰产业带和横店工业区为主体,建设浙中医药制造业基地。

    加快化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重点巩固发展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含氟精细化工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氟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食品制造产业区。以“优质、新型、特色、名牌”为经营方略,紧联农业、依托市场、对接科技、弘扬特色、重组企业、整合要素,做强食品制造业。加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产业合作,充分挖掘金华火腿等传统名优特产品的经济、文化底蕴,总结制订科学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以金兰产业带及武义、磐安等地的食品基地为主体,建成中国南方乳制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出口罐头生产基地,力争行业骨干企业进入全国液态奶业8强,争当全国出口罐头龙头。

    ??电子材料产业区。顺应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以科技为先导,以骨干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形成基础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产业优势。重点培育磁性材料、电子陶瓷、石英晶体谐振器等高端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将横店工业区建成国际性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巩固“世界磁都”的地位。

    ??建材产业区。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要求,改造提升建材产业。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调整建材产业结构,水泥总量控制在年产1800万吨左右,散装率达60%以上。积极开发新型建材,大力推广新型墙材,新型墙材的城镇使用率达到60%以上。

    ??新兴产业区。实行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金华的区位交通、市场和产业群优势,以市区高新科技园和中科院金华科技园为主要平台,抢抓机遇,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加强与科研单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培育以IT产业为代表、高技术为主导、高附加值加工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群,形成制造业发展的后续产业和战略产业。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进发展战略的创新,实行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金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重走好六条新路子:

    (一)坚持走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坚持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以国际、国内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作为赶超目标,大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1、加大企业技改投资力度。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减少污染、扩大市场的目标,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政府支持资金的政策效应,更多地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扩大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和技术,发展现代制造业。按照特色优势产业优先、信息化产业优先的原则,确保政策性资源向龙头企业、特色行业、高新产业倾斜,坚持实行重点技改项目的领导联系制度。力争2010年前,平均每年实施100项(单个项目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以持续高增长的投入确保制造业持续高质量的增长。

    2、着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金华与中科院合作的平台,进一步建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引进大院大所,积极推行产学研联合,以电子、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通过成果转让、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培养、共建研发机构或科技型实体等多种途径,为企业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和区域特色经济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创业服务中心。争取到2010年,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国家级水平的科研机构2家,行业或区域技术中心5家。

    3、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高起点发展制造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企业信息化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突破口,大力提高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再造业务流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重点推广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工业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手段,重点抓好100家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工程。

    4、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企业在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中有机融合并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快速、灵活地制造市场所需产品。有重点地用先进制造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瓶颈,加快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二)坚持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新路子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融人上海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步伐,将内生性较强的金华制造业与外源性较强的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对接,促进国有、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发展,在保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1、努力提高“引进来”“走出去”的规模和水平。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从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建设重点工业园区、完善产业链上着力,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吸引外资加快向我市产业集群扩展,力争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重点做好现有企业的增资扩股、嫁接外资和现有外资企业的以外引外工作。争取在“引进来”上实现三大突破:一是从引进中小外资企业为主向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和配套的产业集团的大突破;二是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全面引进资金、技术、设备、重要原材料和

管理、人才的大突破;三是从企业加工贸易活动为主向融入国际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网络的大突破。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鼓励企业自营出口、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以推动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直接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产业扩张。

    2、主动接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机遇,更好地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是在认清长江三角洲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确立符合金华实际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竞争地位,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二是大力推动跨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使金华成为沪浙苏现代制造业的配套加工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梯度转移产业的接纳基地。三是推进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重组和联合。引导本地企业与上海、江苏企业及四省九市企业实行战略联盟,实现企业核心能力再造。积极运用并购战略,做大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

    (三)坚持走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群的新路子

    以特色优势产业群和三大产业带为主要依托,以“一城、两中心和五大产业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和支持服务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1、建设好工业园区,优化特色优势产业群布局。按照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抓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群这一中心环节,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要切入点,规划建设好沿高速公路的三大产业带,构筑制造业高地,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一是切实做好清理整顿工业园区的工作。以土地市场秩序整顿为契机,按“禁、撤、整、改、扩”的要求,对现有各类工业园区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用地需要。二是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工作。按照全市城镇体系的工业功能区规划安排,完善工业园区的空间分布。按照发展大产业带的构划,对工业园区实施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连片开发、滚动发展。重点建成以金兰为中心,义东浦、永武两翼并进的大产业带,实现制造业和生产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三是把建设工业园区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群紧密结合起来,将工业园区建成各具特色、层次多样、优势互补的产业新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园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孵化器”。四是按照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思路,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创业环境。

    2、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群。特色优势产业群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配套体系支撑。一是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培育企业集团,构建母子公司体制,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整合中小企业群和家庭工业单位,提高区域经济组织化程度。二是突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引导企

业实行产品差别化和系列化,从价格竞争为主向非价格竞争为主转变。积极创立区域品牌,支撑特色优势产业群成长。三是加强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培育产业群,配套建设技术服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四是完善企业竞争与合作制度。培育企业文化,加强行业自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原则,规范和发展重点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五是依托金华“工科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博览会等各类大型节会,做大现代会展业,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群的国内外影响力和市场拓展力。六是坚持打创并举和标本兼治,整治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

    (四)坚持走激活企业主体和优4EA.力资源的新路子

    1、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一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化企业改革。推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积极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吸引技术和管理要素人股、规范上市等途径,由封闭的股权结构向开放的股权结构转变,促进民营经济实现二次飞跃。二是实施大企业扩张战略。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培育发展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产业和区域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继续采取扶持大企业扩张的措施。建立大企业发展目标考核激励制度,引导大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一流企业的先进水平,寻找差距,明确赶超目标和途径。指导企业推广运用现代管理模式,进一步实现管理创新。发挥大企业在资本运作、技术开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营造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领头力量。力争到2010年,培育销售产值超100亿元的大集团1家,超50亿元的大企业5家,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三是再创中小企业发展新优势。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健全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和办事难问题。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构建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中小企业生产体系,形成集群式发展和规模化区块的新格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扶持初创企业发展。

    2、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当今世界,区域制造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要把实行劳动力充分利用战略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结合起来。一是着眼于扩大就业,不断增加制造业就业岗位。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市化程度稳步提高。二是从体制创新入手,推行MBO等国内外有效激励人才的机制。充分挖掘知识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利用高素质的人才发展高水平的制造业。三是大力培育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进一步营造有利的创业环境,激发企业家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特别是培养领袖式的企业家。四是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培育体系。利用浙师大、金华高等技术学院、金华高级技工学校等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加大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建设制造业培训基地。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专业技能等级鉴定办法,调动企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到2010年,累计培训50万名员工,形成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

    (五)坚持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突出处理好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决改变“高消耗、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可持续发展。

    1、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努力实现生产建设和生态建设相协调发展。推行绿色制造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环保重点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明显减少污染产生。支持发展低污染产业,支持提供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倡导绿色营销,开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清洁审计,努力突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力争在产品设计、原料选取、加工制造、包装运输、销售使用以及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不损害人体健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目标。

    2、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强化政策导向,加大监察力度,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把节能和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完善节能管理监督体系和节能技术服务体系,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大力降低能耗和水耗。积极实施热电联产规划,加快项目建设,实现集中供热。支持企业利用余热发电,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增长。

    (六)坚持走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是整个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制造业的领先增长作用,带动一产和三产协调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

    1、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更好地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一是通过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本和物质技术条件,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着力发展非农产业,从农业以外找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出路。三是用制造业大生产的理念和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制造链与农业产业链相对接,使农业直接成为制造业的产业基地,开辟制造业发展的新路径。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投资开发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五是在发展制造业中注重保护好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特别是解决好工业园区建设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开辟失地农民就业渠道。

    2、大力促进流通现代化。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挥市场大市的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把推进工业现代化和加快流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大生产支撑大流通、大流通带动大生产和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大生产拓展大市场的新局面。一是进一步发挥产业群与专业市场协同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推进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强化专业市场功能,实现交易方式创新,从贸易为主向工贸一体化发展,从内销市场为主向国际市场拓展,使之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群的加工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导中心和外贸出口基地。二是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会展业,有效提高制造业运行效率。三是推动工业企业由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实现生产能力和流通能力双提高,更好地开拓市场。四是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实行产业综合化,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培育壮大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

    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保障措施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关系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形成合力扶工之势,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制造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为实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一)组织领导保障措施

    根据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纲要要求,成立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处理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日常事务,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结合金华制造业的现实基础,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评价体系,组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的考核。

    (二)投融资保障措施

    不断改善制造业投资环境和融资环境,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政府间接调控的投融资新体制。二是完善投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集聚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制造业。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投资政策和信息导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结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压缩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在继承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着力构建以商业汇票为主的票据市场,加快促进商业信用的票据化,整合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的资源,优化信贷结构,把制造业特别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工业园区、特色优势产业群的龙头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列为信贷支持重点。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优势企业。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推动更多的资产质量高、成长性强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发展海外融资;开拓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

    (三)基础设施保障措施

    加快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进一步改善制造业发展的支撑条件。一是加快甬金、临金、诸永、台缙、杭新金和金华环城等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缩短与长江三角洲的时空距离,优化金华区位优势,将“交通走廊”营造为“经济走廊”。二是在市区构筑“一中两翼两三角"中心城市框架,加快以城市主千道、环城公路、供水、污水处理、防洪为重点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载体。三是以浙西燃煤电厂和送变电配套设施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地方电厂,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加快电力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电力生产经营体系,确保制造业的能源供应。四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形成计算机、电视、电信三网融合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促进企业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

    (四)社会服务保障措施

    健全各方面的社会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律师、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经营组织服务业、营销服务业,人力资源发展服务业等新兴的商务服务业。引导各类社会服务中介组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作机制,完善功能,规范行为,积极为建设制造业基地服务。二是加强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贸易指导、人才培训和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做好制造业的质量标准服务工作。强化质量监督管理和服务,促进企业健全质量体系,推进国际质量认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推动企业广泛采用国际标准,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在重点工业园区建立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四是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五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括企业和经营者信用记录、信用评价和查询系统、信用激励和规范惩罚机制在内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五)公共服务保障措施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实现经济管理从行政控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一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项目。逐步把各类行政事项从前置审批向后置监督转变,完善“一门受理、主审负责、关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审批运行方式。调整政策实施机制,探索普遍实行国民待遇下引导企业发展和有序竞争的新方式,加快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商务成本。二是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针对企业的服务需求,重点做好政策服务,办事服务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三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标本兼治,立足治本,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